11月10日至11日,省风貌办常务副主任、省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姚昭晖带队来我市开展第二批省级未来社区项目验收核查工作,省民政厅、省卫健委和省风貌办有关负责人参加核验,市建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潘凌捷陪同参加。
核验组一行实地踏勘走访临平区梅堰社区(旧改类未来社区)、余杭区南滕社区(新建类未来社区),逐一查看“一老一小”、邻里、健康、教育、治理等场景空间建设情况,详细了解项目创建特色和数字化建设、长效运营等关键环节,面对面听取居民群众对于未来社区创建的切身感受。姚昭晖充分肯定了杭州市未来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希望杭州能继续保持领跑状态,为全省未来社区建设打造更多示范引领项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姚昭晖就后续工作作出进一步指示。
进一步优化社区服务和基层治理
要进一步腾挪空间、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充分运用数字化平台底座,促进社区管理和治理更趋精细。
进一步提升社区家园属性和归属感
要进一步关注社区全人群需求,加强社团建设和活动组织,打造新型邻里关系,构建熟人社会,给社区居民营造温馨家园的感觉。
进一步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
在总结梅堰社区、南腾社区既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旧改类未来社区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通过政企社多方协作,提升社区自造血能力,逐步实现运营平衡;鼓励推动优秀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社会服务集成供给商的转型升级,实现从“造房子”到 “造生活”的转变。
至此,杭州在第二批省级未来社区核验中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未来社区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城市基本单元,是“两个先行”从宏观谋划到微观落地的变革抓手、集成载体、民生工程、示范成果。市建委坚决贯彻省市决策部署,持续发挥统筹牵头作用,会同各区(县、市)及市级有关部门,主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联动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展152个未来社区创建,其中有89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创建名单,项目实施单元总面积共计约4566公顷,受益居民达134万人;近期有58个项目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第六批创建项目。在省风貌办发布的《关于公布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名单的通知》中,杭州共有59个城镇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上榜,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包括33个养老服务场景、14个托育服务场景、12个老幼融合服务场景。
党建统领聚合力
加快构建“党建统领、多跨融合、数智赋能、共建共享”的未来社区治理新格局,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共富优势。加强区域未来社区党建联建工作,纵向联动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和行业党组织,横向协同多方主体共建力量,将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推动组织、资源、业务等方面全方位融合。
规划引领画蓝图
开展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和《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一社一画像、一区一规划”的要求,摸清社区底数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信息,梳理社区现状,着重对存量空间资源进行梳理,查找设施短板,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布局。
多点发力构全域
在全市范围开展“百千”工作,把未来社区创建延伸至每个街道(乡镇),形成“创建类型、创建地域”两个全覆盖,加快推动从“个案”试点到面上推广,以多种连片打造的方式,让未来社区理念成为全域更新改造的普遍形态、普适要求。
政策标准强支撑
制定《城镇未来社区验收办法》,突出需求导向,明确市级未来社区创建指标体系;研究出台全省首个市级财政性资金专项奖补办法,以老旧小区创建未来社区项目补助为重点,对成功创建省级、市级未来社区项目进行分级分类奖励;发布第一批城镇未来社区优秀服务商名单,涵盖九大场景建设、专业运营、数字化建设等未来社区建设全链条。
公共配套补短板
聚焦既有小区空间腾挪难、公共服务下沉水平低、邻里交流活动载体少等问题,以“一老一小”为重点,通过“建设一批、改造一批、腾挪一批”等多渠道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打造5分钟生活圈,为居民提供触手可及、出门可达的优质公共服务。通过既有小区“场景织补升级”行动,为居民累计新增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用房13.48万平方米、盘活存量用房3.2万平方米。
数字赋能优治理
按照“浙里未来社区在线”重大应用贯通落地要求,以“1326N”为总体框架,形成人房数据贯通、应用高效集成、设施线上联动、运营动态评价的未来社区数字化全域推进新模式新机制,真正实现数字化改革在群众身边可见可感。
下一步,市建委将继续以“想百姓所想”“尽未来所望”的责任担当,扛起重任、狠抓落实,全力以赴高水平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让更多居民百姓切实感受到共富富裕的成果实效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