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 资讯中心 / 城建动态
  • 杭州拿下5个“优秀”!浙江这项工作年度考核结果公布
    发布日期:2022-02-09       浏览次数:       来源:杭州市城建消防中心(杭州市城建信息中心)
    【字体: 分享到:

    近日,浙江省美丽城镇办公布美丽城镇建设年度考核结果,杭州市获评2021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秀设区市。杭州萧山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四地入选2021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秀县(市、区)。

    杭州市

    杭州各地充分发挥“美丽城镇总抓手”作用,集成推进“五美”建设。2021年,累计实施美丽城镇建设项目1250个,建成省级样板17个、市级样板31个,为杭州打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贡献了“美镇力量”。

    “三生融合”打造环境美,持续巩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全年新增城镇道路493.23公里、污水管网870余公里,“污水零直排”区740余平方公里,呈现出既有清丽山水,又有净美人居的城镇风貌。

    “镇村融合”凸显生活美,全年改造老旧小区64个,医院、卫生院49个,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个,图书馆33个,邻里中心104个,彰显出既有城市文明,又有田园诗意的城镇品质。

    “产镇融合”带动产业美,坚持以产兴镇、以镇促产,充分发挥城镇在服务乡村、带动振兴上的区域中心作用。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基地29个,智能工厂、无人工厂97个,田园综合体54个,培育出既有特色集群,又有新兴业态的城镇经济。

    “古今融合”彰显人文美,为城镇点睛铸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240余亩、小镇客厅48个,有机更新老民居、老厂房70余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历史街区或特色街区70条,讲述好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的城镇故事。

    “管服融合”突出治理美,动员全民参与美丽城镇创建,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末梢神经”。全年新增枫桥式基层站所40个,新建智慧管理平台91个,实现了既有党建统领,又有“多治融合”的城镇善治。

    萧山区

    萧山区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紧扣“五美”建设要求,围绕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主题,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提能级、特色化、组团式发展。

    聚焦特色、深度融合。萧山区探索集群化创建,提升区域竞争力,打造了戴村、河上、楼塔南部三镇,瓜沥—安昌,衙前—杨汛桥、钱清等多个美丽城镇集群。

    数智赋能、重抓长效。如楼塔“乡村小脑·楼塔驿”、戴村镇“映山红计划”、瓜沥镇“沥家园”等智慧平台,各镇街因地制宜,在发展中融入数字化,结出了有“智”又有“质”的治理“硕果”。

    桐庐县

    桐庐县围绕“集群化”建设和“乡村小脑”建设,以城镇有机更新行动为抓手,以“产业提升和功能完善”为重点,加快推进桐庐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工作。

    注重县内联动。组织编制《桐庐县大分水美镇集群建设规划》,积极做好区域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协同发展。集群建设方案列入2022年美丽村镇集群化典型案例培育名单。

    植入智慧元素。富春江镇和合村乡依托现有的数字化平台, 进一步加快桐庐美丽城镇智慧赋能建设,打造富春江镇“民宿智脑”、合村乡“暖宝卫士”等智慧管理平台应用场景,更好地利用数智手段服务管理乡镇。

    建德市

    建德市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主线,立足“五美”“十个一”的标准建设,以梅城、寿昌为示范引领,协同高效推进全域美丽城镇迈上新台阶。

    抓好精准保障,全面实现一镇一策一方案全覆盖。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因镇施策,在破解人、钱、地等基础要素保障方面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在产业项目、人才支撑、人口集聚、城乡融合、数字治理、审批服务等不断深化政策倾斜。

    抓准联动发力,加快构建新时代美丽城镇集群。积极探索“一主两副”三组团和双联动的美丽城镇“双轨模式”,并与周边乡镇实现跨区域联动发展。

    抓实数字赋能,打造美丽城镇治理新高地。坚持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建设思路,对智慧城镇、数字乡村、综合治理等信息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归口分类,不断实现基层智治新飞跃。

    淳安县

    淳安县始终坚持把美丽城镇建设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作为持续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始终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出发点,高质量推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整体大美、淳安意象”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全域样板区。

    共抓“大保护”。紧紧围绕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引导小企业和作坊实现区域集聚化、生产清洁化、管理规范化。

    聚焦“小满足”。在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探索将部分经营性项目建设权让渡给村集体,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成立经济股份合作社,提升老百姓的收入。

    打破“小格局”。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不断拓宽转化路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做大做强生态制造业、创意农业、乡村休闲、中药材和绿色果蔬等产业。

    讲好“小故事”。深挖文化内涵,通过整合挖掘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祠堂文化、饮食文化、中药材文化、书画文化和乡风民俗等,做深做透“保护+发展”“旅游+融合”文章,激发美丽城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