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会
5月25日-26日,2022年杭州市农村污水零直排村现场推进会在临平区召开。大会通过总结和展示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村”建设成效,交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经验,对“零直排村”建设的标准体系系统梳理,并部署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共同富裕。
市建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叶青出席会议,临平区副区长洪潮为大会致辞。市建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及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临平区区政府及各镇街分管领导,各县(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管部门分管领导、业务负责人共40余人参加大会。
实地考察
5月25日下午,与会代表前往临平区塘栖镇丁山河村、东湖街道李家桥村进行实地考察,对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村”建设工作的做法和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对丁山河村进行实地考察
△对李家桥村进行实地考察
推进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对临平区丁山河和李家桥两个零直排村的建设情况进行剖析、研讨和经验总结,系统梳理了“零直排村”建设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零直排村”的建设。临平区、萧山区、建德市的与会代表就零直排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
市建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叶青结合近段时间以来的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创建工作情况作总结。
他表示要凝成“一股劲”,干出农村污水治理新气象,打造“零直排”闭环,有效推进“强基增效”,集智提升学研水平。要形成“一盘棋”,推动“盆景”转变为“风景”,树理念强思想,做实闭环建设。定规则明标准,做精落地文章,出一批成果经验,抓好典型引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要进一步厚植优势,创新策源,全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继续推进“零直排村”建设,始终保持头雁风采,深度结合“揭榜挂帅”工作,全方位提升治污水平。
浙江进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来,杭州加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升级版——未来乡村建设。其中,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不仅是未来乡村建设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范例,同样还是“八字方针”和“五全理念”的重要体现。
截至目前,杭州市10个区(县、市)1938个行政村,共建设完成了处理设施9656个。杭州已经连续六年在全省农村污水治理考核中位列“优秀”等次,其中连续四次在全省考核中排名第一,农污治理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自2020年试点“零直排村”建设以来,杭州市已基本建成“零直排村”55个,其中已试运行的48个,至今年年底,将累计建成96个农村污水“零直排村”。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下
临平区丁山河和李家桥两个零直排村
建设情况
李家桥终端
污水处理终端包括调节池、MABR一体化设备、沉淀池、污泥浓缩池、铁碳滤池、中间水池/出水池,以上设备属于一级处理,日处理量190吨/天,设计出水水质达到《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973-2021)二级排放标准,为了提升处理效果在调试过程中出水按照省标一级调试出水并全部回收利用。回用水分为灌溉、滴灌、生态补水三部分,灌溉、滴灌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用水标准。生态补水经过人工湿地和石英砂自动过滤器进行深度处理,其出水水质符合《城市污水再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水质标准。
终端选址离最近农户大于200米,设施不会对村民造成噪音及臭气的困扰。终端公园风格的建设,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散步、休息、玩耍的好去处。
丁山河终端
所有污水通过公共管道重力收集流入终端,终端总体设计规模为150吨/天。建筑主体主要分为,地下终端池建筑深度4.6米,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体下为72根,直径为0.8米,桩长10米的高压旋喷桩作为支撑。终端池体分为格栅渠、调节池、MABR膜池、中间水池、回用水池、污泥池等,面层采用整体塑木地板。地上一层为设备间,建筑高度4.8米,占地面积40.34平方米,内墙采用隔音材料进行装饰,地面为环氧地坪漆结构。污水分别经过粗细两道格栅将固体悬浮物过滤掉,以减轻后续处理负荷,也可以保护水泵、管道、仪表。再进入隔油池进行油水分离,然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水质调节之后由提升泵提升至MABR一体化设备进行污染物去除,最终流入中间水池,再经过回用水池的调蓄通过回用水泵回用到周边绿化以及景观水池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