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
索引号 002489479/2024-0003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4-05-29 16:12:45
发布单位 市建委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472号提案的答复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杭州智能建造发展的建议》(第472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经信局、市委金融办、市科协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杭州市建筑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教育支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协同、产教融合、项目推进、财金支持等多方面推动建筑业智能建造快速发展,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化智能建造教育支撑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领域坚持产教融合。市教育局积极推动浙大城市学院智能建造专业与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智能建造领域龙头企业及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依托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有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整合土木工程系优势资源展开跨学科协同育人。二是职业教育领域坚持融通联合。市建委、市教育局指导成立杭州市建设职业教育联盟,由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7家建设类院校和杭州市建筑业协会、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0余家行业协会和建筑企业共同创建,实现职业教育联盟的实体化运作。

(二)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创新方面

一是加强学术研讨和前沿研究。市科协通过“科学咖啡馆”平台,增加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交叉学科产业的内容。通过项目引导等方式,加强学会会员之间学术交流,鼓励智能建造相关学会开展交叉融合学术活动,支持市级学会引进智能建造国家级学会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是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023年,市建委组织完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33个,省级工法申报213项,新技术示范工程申报99个和市级科研项目立项305个。完成建设科技服务站建设和启用,实现128个科技成果展示和1项成果转换案例。三是推动建筑业数字化改革。做好“浙里建”各应用场景推广应用。开发并推行质安监人员工地履职管理、第三方工地管理、项目人员全流程定责清单、持证上岗人员培训管理等应用场景试点。

2023年,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研发的“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施工临时支撑设计优化及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等研发的“智慧城轨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研究应用”等技术荣获“2023年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研发的“智慧工地公共平台”和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等研发的“基于BIM的房建类EPC项目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分别荣获“2023年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三)强化智能建造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做好智能建造高层次人才引育。2023年,市人社局新招收10名建设领域专业研究的博士后科研人员;柔性引进2名建设领域专家;通过“131”培养人才综合考评、“西湖明珠工程”青年人才,国家、省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等途径引进智能建造类人才20余人。先后出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引荐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奖励办法等文件,鼓励中介机构、用人主体大力引荐各类人才,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不高于30万元的引才奖励。二是完善人才分类认定。市人社局建立健全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和行业评判、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相结合的“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认定模式,综合考量人才引领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助推各类智能建造类人才引入。三是优化智能建造创新创业环境。举办“创客天下·杭向未来杭州市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大赛”,共有136个智能建造类项目,其中2个项目进入总决赛并均获得三等奖。举办首届“大走廊杯”博士后科创精英赛,共有41个智能建造相关项目报名参赛,其中2个项目进入总决赛并落地杭州。资助智能建造类项目的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杭创新创业项目10个。

(四)强化产业协同和产业集群培育方面

一是加强智能建造产业支持力度。市经信局先后在建筑材料、建筑机械等方面出台了《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对新材料保险项目和首台(套)产品投保的企业,给予保险补偿和资金奖励等扶持政策。二是加快部品部件智能建造企业培育。市建委积极推进预制混凝土构件、装修部品、设备管线等部品部件智能工厂建设改造,定期采集和发布本市及周边地区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产能情况和排产计划信息,引导产能合理布局,加快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目前,杭萧钢构、东南网架、杭州远大等企业已拥有部分智能化生产线,正加快智能化升级步伐,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工业机器人,逐步创建智能车间,打造“黑灯工厂”。

(五)推动智能建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

一是加快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指导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成立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产业分院。以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产业分院为平台,开展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标准规范编制,开展和推进建筑业物联网、大数据、BIM技术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发和探索研究。二是强化建筑业数智赋能。推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开展战略合作,建立智慧建造学院,培育大数据、物联网、BIM技术等智慧建造技术人员,推进智慧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市政、浙江耀华和浙江富大等建筑业企业合作分别成立智慧施工、数字建造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创新班。

(六)示范推广和试点项目落地方面

市建委积极开展智能建造项目的示范推广和试点项目落地,利用好智能建造技术为行业管理赋能。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浙江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第一批)申报工作。明确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申报要求、申报程序和支持政策,已征集11个试点示范项目。同时,编制了《杭州市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评价技术导则(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示范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申报、评价工作。二是创新试点应用住建部CIM平台。建设完成履约评价、风貌通等7个“CIM+”场景试运行,加强城市更新行动CIM数字化赋能,开发工程地质勘察联网监管应用,加强城市重点道路隐患专项治理及地下市政管理,持续推进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治理。三是开展全国首个行业人员智慧治理试点。对接公安部有关单位,升级建筑工地现场人员实名制管理系统,以全国14亿人口证件数据库和1000万重点人员数据库为基础,开展实人认证(全国)试点和考勤直连,完成“实人”“直连”在建项目2516个、人员认证47.4万人,发现人员预警信息2487条。该项工作,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七)落实财政金融政策方面

一是强化金融机构融资保障。市委金融办聚集智能建造企业金融服务痛点堵点,鼓励金融机构迭代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智能建造企业服务力度。强化金融顾问团,打造个性服务方案。常态化组织750名左右的企业金融顾问走访服务企业,与所属金融机构和政府形成合力,为市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全方位、一站式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稳步推进税费优惠政策。市税务局通过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等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同时做好税费服务、税收政策宣传,打造优质的税收营商环境,助力我市智能建造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落实提案建议的工作计划

结合您的提案建议,下一步工作计划中已明确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智能建造前沿研究

市科协建设“科学咖啡馆”搭建以“人”为核心,以“咖啡”为媒介,以“科技”为主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化、社交型平台。推动智能建造不定期举办大师对话、成果发布、科企沙龙、项目路演等活动,推动智能建造学术交流和思想风暴,推动智能建造研究、应用等科技实践。引进智能建造国家级学会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杭州市工程师学会成立。

(二)加快智能建造师资团队建设。

市教育局下一步将鼓励高校引育智能建造师资团队,支持高校教师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度参与智能建造领域的相关工作,不断提升智能建造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加强智能建造工作的谋划研究

市建委将组织人员赴温州、深圳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调研学习,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杭州市智能建造工作探索研究》课题研究,进一步研究探索杭州市智能建造发展方向,确定智能建造重点发展领域及可实施路径,推进杭州地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方案。

(四)加快推动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落地见效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结合省建设厅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支持龙头企业不断扩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中的试点应用,发掘本地区具备智能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争取在本地区培育出几家具备智能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骨干企业,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领域的中小企业,逐步提高智能建造在建筑业中的应用比例。

(五)推进数字化设计

锚定“提品质、降成本”的目标方向,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智能化运营管理等一体化设计,推广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加快构建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实现设计、生产、施工协同,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政府投资或国有企业自筹资金的新建工程项目,在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采用BIM技术,实现BIM技术辅助招投标、图审、报建和档案交付。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可研阶段提出BIM技术应用范围,并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

(六)提高智能化施工水平

大力推进虚拟孪生技术、BIM技术在建造集成管理平台,实现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实时化、可视化、系统化。开展智慧化工地创建,大力推进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节能技术在智慧工地的应用,探索三维扫描技术、无人机、建筑机器人等辅助施工技术应用。全面开展智慧化工地创建,对质量、安全、人员管理、环境等内容应用分级覆盖,逐步实现基于智慧化工地应用的大数据分析,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工程建设的品质和效益,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建造工作予以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市建管站  莫良燕

联系电话:88035230      传真:85254119

建议提案
索引号 002489479/2024-0003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4-05-29 16:12:45
发布单位 市建委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472号提案的答复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杭州智能建造发展的建议》(第472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经信局、市委金融办、市科协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杭州市建筑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教育支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协同、产教融合、项目推进、财金支持等多方面推动建筑业智能建造快速发展,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化智能建造教育支撑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领域坚持产教融合。市教育局积极推动浙大城市学院智能建造专业与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智能建造领域龙头企业及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依托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有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整合土木工程系优势资源展开跨学科协同育人。二是职业教育领域坚持融通联合。市建委、市教育局指导成立杭州市建设职业教育联盟,由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7家建设类院校和杭州市建筑业协会、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0余家行业协会和建筑企业共同创建,实现职业教育联盟的实体化运作。

(二)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创新方面

一是加强学术研讨和前沿研究。市科协通过“科学咖啡馆”平台,增加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交叉学科产业的内容。通过项目引导等方式,加强学会会员之间学术交流,鼓励智能建造相关学会开展交叉融合学术活动,支持市级学会引进智能建造国家级学会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是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023年,市建委组织完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33个,省级工法申报213项,新技术示范工程申报99个和市级科研项目立项305个。完成建设科技服务站建设和启用,实现128个科技成果展示和1项成果转换案例。三是推动建筑业数字化改革。做好“浙里建”各应用场景推广应用。开发并推行质安监人员工地履职管理、第三方工地管理、项目人员全流程定责清单、持证上岗人员培训管理等应用场景试点。

2023年,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研发的“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施工临时支撑设计优化及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等研发的“智慧城轨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研究应用”等技术荣获“2023年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研发的“智慧工地公共平台”和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等研发的“基于BIM的房建类EPC项目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分别荣获“2023年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三)强化智能建造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做好智能建造高层次人才引育。2023年,市人社局新招收10名建设领域专业研究的博士后科研人员;柔性引进2名建设领域专家;通过“131”培养人才综合考评、“西湖明珠工程”青年人才,国家、省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等途径引进智能建造类人才20余人。先后出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引荐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奖励办法等文件,鼓励中介机构、用人主体大力引荐各类人才,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不高于30万元的引才奖励。二是完善人才分类认定。市人社局建立健全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和行业评判、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相结合的“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认定模式,综合考量人才引领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助推各类智能建造类人才引入。三是优化智能建造创新创业环境。举办“创客天下·杭向未来杭州市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大赛”,共有136个智能建造类项目,其中2个项目进入总决赛并均获得三等奖。举办首届“大走廊杯”博士后科创精英赛,共有41个智能建造相关项目报名参赛,其中2个项目进入总决赛并落地杭州。资助智能建造类项目的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杭创新创业项目10个。

(四)强化产业协同和产业集群培育方面

一是加强智能建造产业支持力度。市经信局先后在建筑材料、建筑机械等方面出台了《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对新材料保险项目和首台(套)产品投保的企业,给予保险补偿和资金奖励等扶持政策。二是加快部品部件智能建造企业培育。市建委积极推进预制混凝土构件、装修部品、设备管线等部品部件智能工厂建设改造,定期采集和发布本市及周边地区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产能情况和排产计划信息,引导产能合理布局,加快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目前,杭萧钢构、东南网架、杭州远大等企业已拥有部分智能化生产线,正加快智能化升级步伐,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工业机器人,逐步创建智能车间,打造“黑灯工厂”。

(五)推动智能建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

一是加快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指导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成立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产业分院。以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产业分院为平台,开展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标准规范编制,开展和推进建筑业物联网、大数据、BIM技术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发和探索研究。二是强化建筑业数智赋能。推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开展战略合作,建立智慧建造学院,培育大数据、物联网、BIM技术等智慧建造技术人员,推进智慧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市政、浙江耀华和浙江富大等建筑业企业合作分别成立智慧施工、数字建造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创新班。

(六)示范推广和试点项目落地方面

市建委积极开展智能建造项目的示范推广和试点项目落地,利用好智能建造技术为行业管理赋能。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浙江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第一批)申报工作。明确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申报要求、申报程序和支持政策,已征集11个试点示范项目。同时,编制了《杭州市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评价技术导则(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示范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申报、评价工作。二是创新试点应用住建部CIM平台。建设完成履约评价、风貌通等7个“CIM+”场景试运行,加强城市更新行动CIM数字化赋能,开发工程地质勘察联网监管应用,加强城市重点道路隐患专项治理及地下市政管理,持续推进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治理。三是开展全国首个行业人员智慧治理试点。对接公安部有关单位,升级建筑工地现场人员实名制管理系统,以全国14亿人口证件数据库和1000万重点人员数据库为基础,开展实人认证(全国)试点和考勤直连,完成“实人”“直连”在建项目2516个、人员认证47.4万人,发现人员预警信息2487条。该项工作,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七)落实财政金融政策方面

一是强化金融机构融资保障。市委金融办聚集智能建造企业金融服务痛点堵点,鼓励金融机构迭代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智能建造企业服务力度。强化金融顾问团,打造个性服务方案。常态化组织750名左右的企业金融顾问走访服务企业,与所属金融机构和政府形成合力,为市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全方位、一站式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稳步推进税费优惠政策。市税务局通过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等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同时做好税费服务、税收政策宣传,打造优质的税收营商环境,助力我市智能建造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落实提案建议的工作计划

结合您的提案建议,下一步工作计划中已明确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智能建造前沿研究

市科协建设“科学咖啡馆”搭建以“人”为核心,以“咖啡”为媒介,以“科技”为主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化、社交型平台。推动智能建造不定期举办大师对话、成果发布、科企沙龙、项目路演等活动,推动智能建造学术交流和思想风暴,推动智能建造研究、应用等科技实践。引进智能建造国家级学会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杭州市工程师学会成立。

(二)加快智能建造师资团队建设。

市教育局下一步将鼓励高校引育智能建造师资团队,支持高校教师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度参与智能建造领域的相关工作,不断提升智能建造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加强智能建造工作的谋划研究

市建委将组织人员赴温州、深圳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调研学习,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杭州市智能建造工作探索研究》课题研究,进一步研究探索杭州市智能建造发展方向,确定智能建造重点发展领域及可实施路径,推进杭州地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方案。

(四)加快推动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落地见效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结合省建设厅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支持龙头企业不断扩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中的试点应用,发掘本地区具备智能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争取在本地区培育出几家具备智能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骨干企业,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领域的中小企业,逐步提高智能建造在建筑业中的应用比例。

(五)推进数字化设计

锚定“提品质、降成本”的目标方向,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智能化运营管理等一体化设计,推广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加快构建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实现设计、生产、施工协同,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政府投资或国有企业自筹资金的新建工程项目,在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采用BIM技术,实现BIM技术辅助招投标、图审、报建和档案交付。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可研阶段提出BIM技术应用范围,并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

(六)提高智能化施工水平

大力推进虚拟孪生技术、BIM技术在建造集成管理平台,实现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实时化、可视化、系统化。开展智慧化工地创建,大力推进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节能技术在智慧工地的应用,探索三维扫描技术、无人机、建筑机器人等辅助施工技术应用。全面开展智慧化工地创建,对质量、安全、人员管理、环境等内容应用分级覆盖,逐步实现基于智慧化工地应用的大数据分析,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工程建设的品质和效益,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建造工作予以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市建管站  莫良燕

联系电话:88035230      传真:8525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