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2489479/2025-0001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5-02-08 14:33:21
发布单位 市建委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25年工作要点

2025年,全市城乡建设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拼经济、促更新、强管理、防风险”,推动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稳中向好、再出成效,奋力在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中彰显城建担当。

(一)以“拼经济”为重点,全力为“经济大市”做贡献。坚决响应市委“经济大市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头雁”号召,扩大有效投资,争取上级资金政策,巩固行业支柱产业地位,谋划重大项目,进一步展现城乡建设部门经济发展责任担当。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城建计划执行,全力推进清江路、文二西路隧道等项目,加快省、市千项万亿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完成投资额320亿元。二是全力推动指标回稳。建筑业产值规模和企业发展质量同步提升。加快房地产项目早开工早建成,确保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保持稳定。促进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全力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梳理各条线项目清单,做好前期研究和项目储备谋划,抢抓中央预算内资金新增支持城市更新板块的有利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央补资金、专项债等政策,实现城建各领域资金争取工作全省排名持续靠前。四是全力谋划重大项目。根据新批复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系统完善城建领域专项规划体系。开展城乡建设领域“十五五”规划编制,形成“1+N”的规划编制架构。谋划“十五五”期间重大项目,形成项目储备库。

(二)以“促更新”为牵引,全力加快城乡高品质建设。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实施城市更新为综合载体,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一是创新城市更新推进机制。加快更新立法,推动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规划、土地、绿化、文保、消防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和技术标准。深化“体检+更新”融合,推动重点片区策划方案编制,探索片区更新路径,加快推进萧山区火车西站更新片区、余杭区余杭街道历史街区等30个重点片区建设,推动解百单元、石塘特别合作园等114个重点项目。全年计划实施项目1642个。二是加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平台市政基础设施供给,推进之江路、清江路等城市道路建设项目404个,新增城市道路80公里。提升污水处理效能,实施污水处理设施44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落实电网建设攻坚三年行动,推进电网建设项目119个。滚动推进31个地铁站与周边地下公共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和振华西路等6条管廊建设,新增地下空间420万平方米。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成海绵城市重点项目106个。完成充电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新建公共充电设施不少于3750个,推广住宅小区公共充电设施“统建统营”试点。三是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杭州市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地实施一批新城建项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覆盖40%左右城镇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开工165个、竣工356个,实现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深化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杭州模式”。按需推进多元化回迁安置模式,计划回迁安置6902户。五是开创大城北区域发展新局面。全面完成大运河两岸沿线风貌整治提升,建成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标志性文化项目,持续推进三大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跨河跨铁跨区通道建设,完善民生基础设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计划实施项目230个,投资额325亿元。六是全域提升镇村风貌。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建设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不少于8个。出台农村管线序化长效管理制度,推动120个行政村序化整治。持续实施37个乡镇(街道)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推进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36个。计划新(改)建绿道160公里,推动农污治理行政村覆盖率提升至99.2%以上,设施出水达标率稳步提升。七是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问题,牵头制定杭州市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提效行动方案,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等七大行动。

(三)以“强管理”为导向,全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深化招投标等监管服务改革,不断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三大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招标投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招投标监管“一盘棋”,开展新一轮“评定分离”改革试点,修订联合体投标试点规则,鼓励本地企业积极拓展外域市场。深化房地产企业信用评价,拓宽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加大对信用评级高的企业在预售资金监管、贷款授信、评优评选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持续打造建筑设计杭州品牌。二是加快审批制度改革攻坚。对标国内头部城市,持续深化增值服务,做好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试点,推进联合验收和分阶段验收,优化规划核验合一,提升用电报装效率。推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业务协同和数据贯通应用,主动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前期报批。三是强化节能管理和科技创新。深化节能审查优化改革,落实民用建筑节能闭环管理,提高节能设计与节能评估质量。制定节能评估机构信用管理办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制定《杭州市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四是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研究装配式建筑“降本增效”措施,继续深化装配式建筑产业培育,强化设计、生产、施工等关键环节管控,高质量推进装配式建筑建造施工以及装配化装修试点任务。五是加快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发布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编制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汇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遴选政府投资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谋划推进智能建造产业园建设,组织筹办智能建造技术交流和产品展示。六是深化行业数智治理改革。拓展数字孪生城市应用场景,实现城市更新、智能建造等场景可视化。完善地下隐患智防应用,引入实时数据,提升分析精准性。优化勘察智护应用,将“三水一气”纳入安全保护对象,不断拓展数据底座。打通工程项目从立项审批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数据,实现工程项目全量数据治理。

(四)以“防风险”为基础,全力履行安全稳定职责。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把防风险、促稳定贯穿城乡建设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为全市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做贡献。一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配合做好“保交楼”相关工作,强化在建项目过程监管,采取针对性措施化解风险矛盾纠纷。二是推进“好房子”建设。印发《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开展住宅品质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配套技术导则,明确土地出让环节品质住宅建设要求,打造一批“好房子”样板示范工程,推动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监管,推进房屋市政工程质量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做好建筑材料、渗漏裂缝、外墙外保温、精装修“四项专项治理”,推进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三是强化安全文明施工监管。严守安全生产底线,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载体,强化工程安全监管,推动建设施工领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继续强化文明施工管理,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做好工地施工扬尘常态化管控。四是持续规范消防设计审验管理。加快推进《杭州市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规定》立法,开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违法违规专项治理,做好消防审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日常监管,落实特殊消防设计预审、消防验收备案告知承诺等工作举措。五是深化根治欠薪治理。强化源头治理,落实属地责任,完善欠薪工作与企业信用评价联动机制。推进“实名实薪”西湖区试点,做好全市推广应用,实现对建设单位人工费用拨付和施工企业每月工资支付的全流程动态监管。六是推进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聚焦住宅质量、民工欠薪纠纷、招标造价投诉等重点领域,摸清重点问题底数,分类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做到信访矛盾隐患早防控早处置,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2489479/2025-0001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5-02-08 14:33:21
发布单位 市建委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25年工作要点

2025年,全市城乡建设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拼经济、促更新、强管理、防风险”,推动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稳中向好、再出成效,奋力在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中彰显城建担当。

(一)以“拼经济”为重点,全力为“经济大市”做贡献。坚决响应市委“经济大市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头雁”号召,扩大有效投资,争取上级资金政策,巩固行业支柱产业地位,谋划重大项目,进一步展现城乡建设部门经济发展责任担当。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城建计划执行,全力推进清江路、文二西路隧道等项目,加快省、市千项万亿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完成投资额320亿元。二是全力推动指标回稳。建筑业产值规模和企业发展质量同步提升。加快房地产项目早开工早建成,确保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保持稳定。促进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全力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梳理各条线项目清单,做好前期研究和项目储备谋划,抢抓中央预算内资金新增支持城市更新板块的有利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央补资金、专项债等政策,实现城建各领域资金争取工作全省排名持续靠前。四是全力谋划重大项目。根据新批复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系统完善城建领域专项规划体系。开展城乡建设领域“十五五”规划编制,形成“1+N”的规划编制架构。谋划“十五五”期间重大项目,形成项目储备库。

(二)以“促更新”为牵引,全力加快城乡高品质建设。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实施城市更新为综合载体,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一是创新城市更新推进机制。加快更新立法,推动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规划、土地、绿化、文保、消防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和技术标准。深化“体检+更新”融合,推动重点片区策划方案编制,探索片区更新路径,加快推进萧山区火车西站更新片区、余杭区余杭街道历史街区等30个重点片区建设,推动解百单元、石塘特别合作园等114个重点项目。全年计划实施项目1642个。二是加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平台市政基础设施供给,推进之江路、清江路等城市道路建设项目404个,新增城市道路80公里。提升污水处理效能,实施污水处理设施44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落实电网建设攻坚三年行动,推进电网建设项目119个。滚动推进31个地铁站与周边地下公共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和振华西路等6条管廊建设,新增地下空间420万平方米。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成海绵城市重点项目106个。完成充电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新建公共充电设施不少于3750个,推广住宅小区公共充电设施“统建统营”试点。三是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杭州市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地实施一批新城建项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覆盖40%左右城镇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开工165个、竣工356个,实现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深化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杭州模式”。按需推进多元化回迁安置模式,计划回迁安置6902户。五是开创大城北区域发展新局面。全面完成大运河两岸沿线风貌整治提升,建成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标志性文化项目,持续推进三大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跨河跨铁跨区通道建设,完善民生基础设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计划实施项目230个,投资额325亿元。六是全域提升镇村风貌。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建设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不少于8个。出台农村管线序化长效管理制度,推动120个行政村序化整治。持续实施37个乡镇(街道)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推进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36个。计划新(改)建绿道160公里,推动农污治理行政村覆盖率提升至99.2%以上,设施出水达标率稳步提升。七是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问题,牵头制定杭州市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提效行动方案,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等七大行动。

(三)以“强管理”为导向,全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深化招投标等监管服务改革,不断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三大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招标投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招投标监管“一盘棋”,开展新一轮“评定分离”改革试点,修订联合体投标试点规则,鼓励本地企业积极拓展外域市场。深化房地产企业信用评价,拓宽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加大对信用评级高的企业在预售资金监管、贷款授信、评优评选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持续打造建筑设计杭州品牌。二是加快审批制度改革攻坚。对标国内头部城市,持续深化增值服务,做好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试点,推进联合验收和分阶段验收,优化规划核验合一,提升用电报装效率。推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业务协同和数据贯通应用,主动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前期报批。三是强化节能管理和科技创新。深化节能审查优化改革,落实民用建筑节能闭环管理,提高节能设计与节能评估质量。制定节能评估机构信用管理办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制定《杭州市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四是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研究装配式建筑“降本增效”措施,继续深化装配式建筑产业培育,强化设计、生产、施工等关键环节管控,高质量推进装配式建筑建造施工以及装配化装修试点任务。五是加快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发布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编制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汇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遴选政府投资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谋划推进智能建造产业园建设,组织筹办智能建造技术交流和产品展示。六是深化行业数智治理改革。拓展数字孪生城市应用场景,实现城市更新、智能建造等场景可视化。完善地下隐患智防应用,引入实时数据,提升分析精准性。优化勘察智护应用,将“三水一气”纳入安全保护对象,不断拓展数据底座。打通工程项目从立项审批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数据,实现工程项目全量数据治理。

(四)以“防风险”为基础,全力履行安全稳定职责。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把防风险、促稳定贯穿城乡建设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为全市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做贡献。一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配合做好“保交楼”相关工作,强化在建项目过程监管,采取针对性措施化解风险矛盾纠纷。二是推进“好房子”建设。印发《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开展住宅品质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配套技术导则,明确土地出让环节品质住宅建设要求,打造一批“好房子”样板示范工程,推动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监管,推进房屋市政工程质量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做好建筑材料、渗漏裂缝、外墙外保温、精装修“四项专项治理”,推进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三是强化安全文明施工监管。严守安全生产底线,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载体,强化工程安全监管,推动建设施工领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继续强化文明施工管理,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做好工地施工扬尘常态化管控。四是持续规范消防设计审验管理。加快推进《杭州市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规定》立法,开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违法违规专项治理,做好消防审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日常监管,落实特殊消防设计预审、消防验收备案告知承诺等工作举措。五是深化根治欠薪治理。强化源头治理,落实属地责任,完善欠薪工作与企业信用评价联动机制。推进“实名实薪”西湖区试点,做好全市推广应用,实现对建设单位人工费用拨付和施工企业每月工资支付的全流程动态监管。六是推进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聚焦住宅质量、民工欠薪纠纷、招标造价投诉等重点领域,摸清重点问题底数,分类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做到信访矛盾隐患早防控早处置,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