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
索引号 002489479/2022-0048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建办提〔2022〕51号 公开日期 2022-12-19 14:44:20
发布单位 市建委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437号提案的答复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广信息化监测技术在我市城镇及农村老旧房屋安全监测中应用的建议》(第437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住保房管局、市数据资源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技术监测手段对于未达到危房标准,但安全性不符合目前国家标准规范的老旧房屋采用安全防控管理确实非常有必要。提案提出“加快物联网(互联网)参数化监测结构安全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全市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分层管理,杜绝平台系统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出现;加快推进参数化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的推广,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管手段和治理体系,形成示范效应;增加配套政策,鼓励工程安全自动化监测领域研发投入和实践应用,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等建议,在工作中,我们将充分考虑并予以采纳吸收,进一步夯实城市治理数据底座,规范化推进全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数字化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一、我市城镇房屋基本情况

城镇及农村老旧房屋的安全管理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公民的切身利益。上世纪70、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建造的房屋进入使用阶段中后期,这些房屋由于构件老化、维护保养不到位,装修拆改,周边施工影响和灾害天气等问题,使得房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多轮既有房屋建筑调查登记和危旧房屋的治理改造工作,基本形成了我市以“立”、“查”、“控”、“治”四项内容为核心的房屋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根据2021年“两查”最新排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房屋约27万幢:1980年之前(不包含1980年)的房屋约8000幢,其中住宅约3700幢;主城区1980年之前(不包含1980年)的房屋约5000幢,其中住宅约2100幢。

在线监测受制于监测技术、资金效应、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影响,目前未能在杭州大面积开展。根据各区、县(市)实际上报情况统计,我市现有6个区、县(市)累计52幢危旧房采用在线监测技术用于危旧房屋的安全防控管理。

二、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关于“加快物联网(互联网)参数化监测结构安全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的建议。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通过深入调研,目前已编制并下发《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导则》(杭数据综合〔2022〕6号)和《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2022年工作要点》(杭智办〔2022〕4号)文件。预计将于年底发布《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导则》、《杭州城市物联感知设备接入标准》和《杭州城市物联感知数据接入标准》等3项地方性标准,进一步规范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

(二)关于“全市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分层管理,杜绝平台系统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出现”的建议。

杭州市物联感知基础平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建设方案编制目前已完成,预计下半年将正式上线该平台。该平台将支持大规模、多制式、多协议感知终端的接入,遵循“全量全要素”的接入原则,实现全市域物联感知设备统筹管理。已建的区级和行业平台按照规范要求接入市级平台,未建的市级平台将直接赋能,分级分层进行管理。接入平台的物联感知数据经过清洗,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展数据编目和共享。

(三)关于“加快推进参数化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的推广,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管手段和治理体系,形成示范效应”的建议。

根据《浙江省危险房屋结构监测技术导则》,房屋安全的在线监测主要项目有沉降、倾斜、裂缝等。但通过对大量单位调研,发现目前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自动监测技术仍存在两方面缺陷:一方面是自动监测技术的可靠性无法保障。如沉降监测采用的北斗卫星监测和静力水准(传感器)监测法,存在北斗卫星监测精度不足、可靠性较差的问题,静力水准(传感器)监测仅能测量房屋相对的沉降变形,且易受周边环境和人员影响,发生数据偏差。同时,房屋在线监测的整套系统,除传感器外,其数据收集、传输系统和信息分析系统,均无相应的资质管理或权威的能力认证(如检验检测的CMA认证),其难以确保最终数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是房屋在线监测报警预警指标不明确、未标准化。引起房屋倒塌原因多样,涉及到房屋原设计建造缺陷、材料老化、违规装修、周边施工等种种原因,无法仅依靠仪器监测实现有效报警预警,智能化程度不高。如浙江省建科院介绍,其在衢州市常山县的在线监测项目曾多次报警预警,但事后查明均为误报,反而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目前我市更多的采用以人工巡查为主,在线监测手段为辅的手段,且监测指标基本仅为倾斜的实时监测。

下一步,我市将根据自身不同区域实际情况,一是增加在现有旧房、危房的在线监测数量;二是在房屋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光纤监测、三维扫描建模分析等在线监测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四)关于“增加配套政策,鼓励工程安全自动化监测领域研发投入和实践应用,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的建议。

我市计划成立杭州城市物联感知联合实验室,并邀请相关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加盟,同时建立与各方物联感知生态组织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作用,激发自主创新原动力,创新政企合作新模式,推动全市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并推广应用。预计年底具有不少于20家生态伙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进物联感知基础平台建设,争取早日印发《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导则》、《杭州城市物联感知设备接入标准》和《杭州城市物联感知数据接入标准》等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加强与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结合不同区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感谢您对杭州城镇及农村老旧房屋安全监测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市建管中心老旧小区改造处  吴俊华

联系电话:87159715      传真:85254204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年6月17日


建议提案
索引号 002489479/2022-0048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建办提〔2022〕51号 公开日期 2022-12-19 14:44:20
发布单位 市建委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437号提案的答复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广信息化监测技术在我市城镇及农村老旧房屋安全监测中应用的建议》(第437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住保房管局、市数据资源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技术监测手段对于未达到危房标准,但安全性不符合目前国家标准规范的老旧房屋采用安全防控管理确实非常有必要。提案提出“加快物联网(互联网)参数化监测结构安全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全市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分层管理,杜绝平台系统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出现;加快推进参数化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的推广,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管手段和治理体系,形成示范效应;增加配套政策,鼓励工程安全自动化监测领域研发投入和实践应用,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等建议,在工作中,我们将充分考虑并予以采纳吸收,进一步夯实城市治理数据底座,规范化推进全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数字化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一、我市城镇房屋基本情况

城镇及农村老旧房屋的安全管理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公民的切身利益。上世纪70、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建造的房屋进入使用阶段中后期,这些房屋由于构件老化、维护保养不到位,装修拆改,周边施工影响和灾害天气等问题,使得房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多轮既有房屋建筑调查登记和危旧房屋的治理改造工作,基本形成了我市以“立”、“查”、“控”、“治”四项内容为核心的房屋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根据2021年“两查”最新排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房屋约27万幢:1980年之前(不包含1980年)的房屋约8000幢,其中住宅约3700幢;主城区1980年之前(不包含1980年)的房屋约5000幢,其中住宅约2100幢。

在线监测受制于监测技术、资金效应、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影响,目前未能在杭州大面积开展。根据各区、县(市)实际上报情况统计,我市现有6个区、县(市)累计52幢危旧房采用在线监测技术用于危旧房屋的安全防控管理。

二、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关于“加快物联网(互联网)参数化监测结构安全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的建议。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通过深入调研,目前已编制并下发《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导则》(杭数据综合〔2022〕6号)和《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2022年工作要点》(杭智办〔2022〕4号)文件。预计将于年底发布《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导则》、《杭州城市物联感知设备接入标准》和《杭州城市物联感知数据接入标准》等3项地方性标准,进一步规范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

(二)关于“全市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分层管理,杜绝平台系统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出现”的建议。

杭州市物联感知基础平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建设方案编制目前已完成,预计下半年将正式上线该平台。该平台将支持大规模、多制式、多协议感知终端的接入,遵循“全量全要素”的接入原则,实现全市域物联感知设备统筹管理。已建的区级和行业平台按照规范要求接入市级平台,未建的市级平台将直接赋能,分级分层进行管理。接入平台的物联感知数据经过清洗,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展数据编目和共享。

(三)关于“加快推进参数化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的推广,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管手段和治理体系,形成示范效应”的建议。

根据《浙江省危险房屋结构监测技术导则》,房屋安全的在线监测主要项目有沉降、倾斜、裂缝等。但通过对大量单位调研,发现目前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自动监测技术仍存在两方面缺陷:一方面是自动监测技术的可靠性无法保障。如沉降监测采用的北斗卫星监测和静力水准(传感器)监测法,存在北斗卫星监测精度不足、可靠性较差的问题,静力水准(传感器)监测仅能测量房屋相对的沉降变形,且易受周边环境和人员影响,发生数据偏差。同时,房屋在线监测的整套系统,除传感器外,其数据收集、传输系统和信息分析系统,均无相应的资质管理或权威的能力认证(如检验检测的CMA认证),其难以确保最终数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是房屋在线监测报警预警指标不明确、未标准化。引起房屋倒塌原因多样,涉及到房屋原设计建造缺陷、材料老化、违规装修、周边施工等种种原因,无法仅依靠仪器监测实现有效报警预警,智能化程度不高。如浙江省建科院介绍,其在衢州市常山县的在线监测项目曾多次报警预警,但事后查明均为误报,反而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目前我市更多的采用以人工巡查为主,在线监测手段为辅的手段,且监测指标基本仅为倾斜的实时监测。

下一步,我市将根据自身不同区域实际情况,一是增加在现有旧房、危房的在线监测数量;二是在房屋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光纤监测、三维扫描建模分析等在线监测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四)关于“增加配套政策,鼓励工程安全自动化监测领域研发投入和实践应用,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的建议。

我市计划成立杭州城市物联感知联合实验室,并邀请相关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加盟,同时建立与各方物联感知生态组织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作用,激发自主创新原动力,创新政企合作新模式,推动全市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并推广应用。预计年底具有不少于20家生态伙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进物联感知基础平台建设,争取早日印发《杭州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导则》、《杭州城市物联感知设备接入标准》和《杭州城市物联感知数据接入标准》等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加强与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结合不同区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感谢您对杭州城镇及农村老旧房屋安全监测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市建管中心老旧小区改造处  吴俊华

联系电话:87159715      传真:85254204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