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
索引号 002489479/2022-0048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建办提〔2022〕56号 公开日期 2022-12-19 14:44:20
发布单位 市建委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420号提案的答复

贵委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数字赋能地下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加快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建议》(第420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人防办会办,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杭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需求,抢抓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规划先行、交通优先、防灾同步、突出重点、适度开发”的地下空间开发理念,创新举措、多点发力。目前,杭州市区地下空间已经形成“一城五轴、三主八副、十一片”的重点开发利用布局结构,地下城雏形初现。截至2021年底,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已突破1亿平方米。根据《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蓝皮书(2021)》,杭州地下空间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四,地下空间治理体系和建设指标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杭州市地下管线、管廊等地下空间管理系列立法”荣获第六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数字赋能地下空间规划管理体系,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贵委通过深入详实的调研,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从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法规、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拓展隐患监控应用场景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我们将积极吸收借鉴贵委的宝贵意见,从以下四方面努力,高质量推进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

一、关于规划引领,统筹地上地下规划布局

2020年市建委牵头,市规资局和市人防办参与,开展了《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年)》编制。目前该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走报批程序。该规划遵循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安全环保、公共利益优先、地下与地上相协调的原则,重点推进“地下轨道网、地下道路网、综合管廊网”三网融合,有效整合地下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市政场站、物流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防灾安全设施、环境卫生设施、雨洪调蓄设施等“八大系统”,构建以轨道交通线网为骨架,以各级公共中心等区域为重点的地下空间总体格局,建成更高品质、更有温度、更具靓度、更集慧度的立体都市。下一步待《专项规划》获批后,将按专项规划内容组织实施。加强地下空间开发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建立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的上下传导地下空间规划四级体系,实现“宏观定方向、中观定指标、微观塑形态”的管控目标。

二、关于健全地下空间配套法规及制度

我市先后制定了《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制度,明确地下空间开发涉及的规划管理、用地管理、建设管理、产权登记、使用管理等方面内容,为地下空间高效开发利用、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下一步将细化配套法规制度,一是出台《杭州市重点区域地下公共连通空间设计导则》,统筹和规范我市地下公共连通空间的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二是出台《杭州市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推动地下空间不动产登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三维登记,积极探索地下空间数字化确权登记,从规划编制、土地出让(划拨)、建筑设计和施工批准、房屋销售等环节中逐步明确地下空间权利归属界定的路径和方法。

三、关于建立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2021年,杭州被列入省级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试点城市。根据试点实施方案,市规资局牵头开展全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对地下管线管廊、地下通道、地下公共停车场、人防工程等设施的产权归属、功能属性、建设年代、结构形式、地理信息、运行安全状况等信息进行详细普查,计划2022年底前完成。市建委牵头建立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市规资局地下设施普查成果和市城管局隐患排查成果导入系统,形成全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家底一张图”和“隐患一张图”,并与城市信息模型 (CIM)深度融合,计划2023年前完成系统建设。下一步在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在保障建设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建立地下空间信息查询规范制度,依申请、按权限,适度对外开放城建档案系统已建地下设施信息的查询服务,配套建立数据定期核查制度,提升各地下设施产权单位的存量资料汇缴率和准确率。

探索丰富和完善地下市政设施建设管理“1234”体系,即一个细则,《杭州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安全风险评价细则汇编》(已发布);二个平台,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地下管廊综合管控应用平台(建设中);三个导则,《城镇地下管廊分类及应用技术导则》(已发布)、《地下市政设施数字化感知技术导则》(已发布)、《杭州市重点区域地下公共连通空间设计导则》(已发布);四个文件,《杭州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许可验收备案办理指导意见》、《杭州市城市废弃地下管线处置工作方案》(已发布)、《地下管线管廊综合管理平台动态更新管理办法》(编制中)、修订《杭州市地下管线条例》(列入调研)。

四、关于拓展地下空间隐患监控应用场景开发

聚焦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运行全生命周期管控,我市正在构建“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地下管线管廊综合管控系统”、“地下智慧感知系统”、“人防工程数字化维护管理平台”等多形式的地下空间隐患监控应用场景,努力实现动态监测和预警处置。

一是开发地下隐患智防系统,防治城市道路塌陷。目前,该系统累计分析处置全市十城区109.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的128处高中风险点,完成近2.8万次闭环处置,其中77处高中风险已消除或降级。下一步,将由试点区域扩展至十城区1000平方公里范围,进一步完善处置闭环措施,为城市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二是开发地下管线管廊综合管控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地下管线管廊安全隐患防控与治理管理闭环,并指导下一年度地下管线(管廊)建设计划的编制。该系统正在开发中,目前基本框架已搭建好,预计6月底上线试运行。

三是建设地下智慧感知系统,实现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通过“一库、一图、一模型、一平台、一体系”的“五个一”建设,实现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数据集成应用体系化,为提示地质安全风险隐患、城市运行安全提供地质保障。目前已完成了主城区约700平方公里已建工程项目的地质数据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地质分层处理与归集,搭建城市三维地质模型,编制城市地质风险“一张图”。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工程工勘数据的汇交与分析,提升城市地质风险“一张图”的精度,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提供地质方面的技术支撑。

四是建立人防工程数字化维护管理平台,动态监测人防工程。在借鉴绍兴“智慧人防”一图、一库、一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覆盖我市全域的数智维管平台,对全市人防工程的日常巡检和安全隐患预警进行一网统管,加强人防工程的物联感知系统布点和智能预警,对人防工程内的温湿度、有毒有害气体、风机运行状态、警报发放音响、人防门启闭状态等指标参数进行了动态采集和实时预警,2021年完成了21个人防工程的布点建设,2022年拟完成亚运村的试点建设。同时,加强对早期人防工程和公用人防工程的安全隐患排查,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并将数据纳入市级“地下隐患智防系统”统一管理。

“后峰会、前亚运”是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时期,迎来了城西科创大走廊、连堡丰城、大城北、亚运村、会展新城、秦望城市眼等省、市重点区域地下空间建设机遇,杭州应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促进地下空间高质量开发建设、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建设国内一流品质的地下空间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地下智慧服务网络,为杭州打开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感谢贵委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市建委地空处  陈艳萍

联系电话:85254254      传真:85254119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年6月23日


建议提案
索引号 002489479/2022-0048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建办提〔2022〕56号 公开日期 2022-12-19 14:44:20
发布单位 市建委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420号提案的答复

贵委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数字赋能地下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加快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建议》(第420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人防办会办,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杭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需求,抢抓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规划先行、交通优先、防灾同步、突出重点、适度开发”的地下空间开发理念,创新举措、多点发力。目前,杭州市区地下空间已经形成“一城五轴、三主八副、十一片”的重点开发利用布局结构,地下城雏形初现。截至2021年底,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已突破1亿平方米。根据《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蓝皮书(2021)》,杭州地下空间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四,地下空间治理体系和建设指标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杭州市地下管线、管廊等地下空间管理系列立法”荣获第六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数字赋能地下空间规划管理体系,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贵委通过深入详实的调研,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从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法规、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拓展隐患监控应用场景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我们将积极吸收借鉴贵委的宝贵意见,从以下四方面努力,高质量推进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

一、关于规划引领,统筹地上地下规划布局

2020年市建委牵头,市规资局和市人防办参与,开展了《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年)》编制。目前该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走报批程序。该规划遵循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安全环保、公共利益优先、地下与地上相协调的原则,重点推进“地下轨道网、地下道路网、综合管廊网”三网融合,有效整合地下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市政场站、物流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防灾安全设施、环境卫生设施、雨洪调蓄设施等“八大系统”,构建以轨道交通线网为骨架,以各级公共中心等区域为重点的地下空间总体格局,建成更高品质、更有温度、更具靓度、更集慧度的立体都市。下一步待《专项规划》获批后,将按专项规划内容组织实施。加强地下空间开发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建立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的上下传导地下空间规划四级体系,实现“宏观定方向、中观定指标、微观塑形态”的管控目标。

二、关于健全地下空间配套法规及制度

我市先后制定了《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制度,明确地下空间开发涉及的规划管理、用地管理、建设管理、产权登记、使用管理等方面内容,为地下空间高效开发利用、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下一步将细化配套法规制度,一是出台《杭州市重点区域地下公共连通空间设计导则》,统筹和规范我市地下公共连通空间的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二是出台《杭州市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推动地下空间不动产登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三维登记,积极探索地下空间数字化确权登记,从规划编制、土地出让(划拨)、建筑设计和施工批准、房屋销售等环节中逐步明确地下空间权利归属界定的路径和方法。

三、关于建立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2021年,杭州被列入省级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试点城市。根据试点实施方案,市规资局牵头开展全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对地下管线管廊、地下通道、地下公共停车场、人防工程等设施的产权归属、功能属性、建设年代、结构形式、地理信息、运行安全状况等信息进行详细普查,计划2022年底前完成。市建委牵头建立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市规资局地下设施普查成果和市城管局隐患排查成果导入系统,形成全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家底一张图”和“隐患一张图”,并与城市信息模型 (CIM)深度融合,计划2023年前完成系统建设。下一步在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在保障建设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建立地下空间信息查询规范制度,依申请、按权限,适度对外开放城建档案系统已建地下设施信息的查询服务,配套建立数据定期核查制度,提升各地下设施产权单位的存量资料汇缴率和准确率。

探索丰富和完善地下市政设施建设管理“1234”体系,即一个细则,《杭州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安全风险评价细则汇编》(已发布);二个平台,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地下管廊综合管控应用平台(建设中);三个导则,《城镇地下管廊分类及应用技术导则》(已发布)、《地下市政设施数字化感知技术导则》(已发布)、《杭州市重点区域地下公共连通空间设计导则》(已发布);四个文件,《杭州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许可验收备案办理指导意见》、《杭州市城市废弃地下管线处置工作方案》(已发布)、《地下管线管廊综合管理平台动态更新管理办法》(编制中)、修订《杭州市地下管线条例》(列入调研)。

四、关于拓展地下空间隐患监控应用场景开发

聚焦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运行全生命周期管控,我市正在构建“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地下管线管廊综合管控系统”、“地下智慧感知系统”、“人防工程数字化维护管理平台”等多形式的地下空间隐患监控应用场景,努力实现动态监测和预警处置。

一是开发地下隐患智防系统,防治城市道路塌陷。目前,该系统累计分析处置全市十城区109.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的128处高中风险点,完成近2.8万次闭环处置,其中77处高中风险已消除或降级。下一步,将由试点区域扩展至十城区1000平方公里范围,进一步完善处置闭环措施,为城市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二是开发地下管线管廊综合管控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地下管线管廊安全隐患防控与治理管理闭环,并指导下一年度地下管线(管廊)建设计划的编制。该系统正在开发中,目前基本框架已搭建好,预计6月底上线试运行。

三是建设地下智慧感知系统,实现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通过“一库、一图、一模型、一平台、一体系”的“五个一”建设,实现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数据集成应用体系化,为提示地质安全风险隐患、城市运行安全提供地质保障。目前已完成了主城区约700平方公里已建工程项目的地质数据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地质分层处理与归集,搭建城市三维地质模型,编制城市地质风险“一张图”。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工程工勘数据的汇交与分析,提升城市地质风险“一张图”的精度,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提供地质方面的技术支撑。

四是建立人防工程数字化维护管理平台,动态监测人防工程。在借鉴绍兴“智慧人防”一图、一库、一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覆盖我市全域的数智维管平台,对全市人防工程的日常巡检和安全隐患预警进行一网统管,加强人防工程的物联感知系统布点和智能预警,对人防工程内的温湿度、有毒有害气体、风机运行状态、警报发放音响、人防门启闭状态等指标参数进行了动态采集和实时预警,2021年完成了21个人防工程的布点建设,2022年拟完成亚运村的试点建设。同时,加强对早期人防工程和公用人防工程的安全隐患排查,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并将数据纳入市级“地下隐患智防系统”统一管理。

“后峰会、前亚运”是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时期,迎来了城西科创大走廊、连堡丰城、大城北、亚运村、会展新城、秦望城市眼等省、市重点区域地下空间建设机遇,杭州应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促进地下空间高质量开发建设、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建设国内一流品质的地下空间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地下智慧服务网络,为杭州打开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感谢贵委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市建委地空处  陈艳萍

联系电话:85254254      传真:85254119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年6月23日